第二夜 所有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

為什麼討厭自己?

你之所有只看得到自己的缺點,是因為你下了決心「不要喜歡自己」。為了達成不喜歡自己的目的,才會不看自己的優點,只注意缺點。

不要喜歡自己,對你而言就是一種「善」。

先讓她接受「現在的自己」,不論結果如何,都讓她擁有前進的勇氣。在阿德勒心理學中,稱這種引導方式為「鼓勵」。

為什麼你會討厭自己?為什麼讓自己只看得到缺點,變得不喜歡自己?那是因為過分害怕被別人討厭、在人際關係中受傷所導致的。

你的「目的」是「不要在人際關係中受傷害」。

缺點一大堆的「這個自己」,對你來說,是無可取代的「善」,也就是「有用處」的。

阿德勒說:「要除去所有煩惱,唯有獨自一人存活在宇宙中。」

所有煩惱都是「人際關係的類惱」

會感到孤單寂寞,並不是因為只有自己一個人的緣故。當你實際感覺到那些原本圍繞在你身邊的社會、團體還有其他人,竟然將你排除在外時,那才是真正的孤獨。

我們就算要感受孤獨,也需要其他人的存在。換句話說,人只有置身於社會脈絡中,才能稱為「個人」

只要在某處有某個人,孤獨就注定存在。

「人類的煩惱,全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」,這是阿德勒心理學的基本概念。

個人能能終結的煩惱,也就是所謂「內在的煩惱」並不存在。不管是哪一種煩惱,裡面一定有別人的因素介入其中。

因為你過於恐懼人際關係,所以變得討厭自己。你藉由討厭自己來逃避人際關係。

自卑感,是一種主觀的認定

在阿德勒所使用的德文中,自卑感「Minderwertigkeitsgefuhl」這個詞是由「價值(Wert)」「較少(minder)」和「感覺(Gefuhl)」所組成的。也是說,自卑感這個詞跟自我的價值判斷有關

問題在於:我賦予這樣的身高什麼意義?給它什麼樣的價值?

我對自己身高所感受到的,只不過是跟他人比較,,也就是人際關係中所產生的一種「主觀的自卑感」。如果沒有其他人可比較的人存在,我應該連想都不會想到自己的身高問題。現在同樣因為種種自卑感而痛苦,對吧?但是你要明白,這些都不是「客觀的自卑感」,而是主觀的感受。就連身高這樣的問題,都還是要回到主觀認知上。

這些折磨我們的自卑感並不是「客觀的事實」,而是「主觀的解釋」。

我們無法改變客觀事實,卻可以隨意更改主觀的解釋。

所謂的價值,必須在社會脈絡中才能成立。

當成藉口的自卑情結

阿德勒也承認,人人都有自卑感。自卑感本身並不是什麼壞事。

人到底為什麼會有自卑感?首先,人是在無能為力的狀態下來到世上的。為了擺脫這種無力的狀態,會有一些普遍的需求和欲望。阿德勒稱為「追求卓越」。

追求卓越就是「向上心的表現」或「追求理想狀態」。和它相對應的概念,就是自卑感。

任何人都是在追求卓越,也就是「想奮發向上」,訂定某些理想或目標後,就向前邁進。但是當理想無法達成時,就會對自己產生一種低劣無能的感覺。

阿德勒認為:「無論是追求卓越還是自卑感,都不是疾病,而是一種對努力與成長來說健康和正常的刺激。」只要用對了,即使是自卑感,還是可以成為努力與成長的催化劑。

「情結(complex)」這個詞是表示錯綜複雜,而且倒錯的一種心理狀態,和自卑感沒有關係。

「自卑感」和「自卑情結」必須確實區分清楚,不要混淆。

自卑感可以成為努力或成長的契機。自卑情結,是指開始把自卑感當成某種藉口使用的狀態。

在日常生活中大聲宣揚「因為A,所以達不到B」這種論點的,就已經不算是自卑感,而是自卑情結了。

因果關係,阿德勒以「表面上的因果侓」來說明。就是把本來完全沒有因果關係的事物,對自己說得好像關係有多麼重大似的,並讓自己接受這種說法。

自傲的人,同時也感到自卑

自卑情結的另一個面向。以言語或態度表現出自己的自卑情結,說出「因為A,所以達不到B」的人,他們所要暗示的言下之意是:如果不是因為A,我其實是有能力、有價值的。

阿德勒指出「沒有人能忍受長期懷有自卑感的狀態」。

懷有自卑感的狀態,也就是現在的「我」感覺上似乎還有所欠缺的狀態。這麼一來,問題就是如何填補欠缺的部分。欠缺的部分要怎樣補足呢?最健康的態度是,透過努力與成長來補足,然而沒有這份勇氣的人,往往會陷入自卑情結。

自卑情結會發展成另一種特殊的心理狀態,那就是「優越情結」。雖然深受強烈的自卑感所苦,卻沒有勇氣以努力與成長這種健康的手段來補足,也無法忍受「因為A,所以達不到B」這種自卑情結、不能接受「無能為力的自己」。如此一來,就會想用更加簡便的方式來彌補:表現得好像自己很優秀,沉浸在虛偽的優越感之中,「展現權威」就是其中一種。無論哪一種,都昃因為「我」很優秀或很特別,而是藉著「我」和權威的結合,讓別人覺得「我」好像很優秀的樣子。也就是一種虛偽的優越感。

藉由權威的力量來膨脹自我的人,終究還是活在別人的價值觀裡,過著別人的人生。

阿德勒指出:「如果有人自吹自擂,不是因為他感到自卑罷了。」所以驕傲自大是自卑感的另一種表現。

把自卑感尖銳化後,轉成一種特殊的優越感類型。具體來說,就是炫耀不幸。

藉由自己的不幸,好變得「特別」;憑著不幸,想要高人一等。

把自己的不幸當成武器,想要支配對方。

阿德勒指出:「在我們的文化裡,軟弱是一種非常強大的力量。」

阿德勒說:「在我們的文化裡,如果要問誰是最強的,嬰兒應該是最合理的答案吧。嬰兒支配他人,卻不受支配。」

只要把不幸當成讓自己「特別」的武器,那麼就永遠需要這種不幸的狀態。

人生並不是與他人的競賽

追求卓越是在同樣平坦的地面上,有人在前方一步步邁進,後面也有人跨步向前。

所謂「追求卓越」指的是讓自己的腳向前跨出一步,而不是非越越他人不可的那種競賽。

人生不是競賽,是不和任何人競爭,只要向前跨步就行,更不需要拿別人和自己做比較。

健全的自卑感並不是和別人比較而產生的,是跟「理想中的自己」比較後的結果。

我們大家雖然不同,卻是平等的。

每個人都是不同的。但是這個「不同」不能將善惡或優劣的問題牽扯進來。因為不論有什麼不同,我們之間的關係都是平等的。

簡單來說,我們正在走的是一個沒有縱軸的平面空間。我們這樣走,並不是為了要和誰競爭,比現在的自己更往前一步,才是它的價值所在。

會在意你長相的只有你自己

人際的關係軸上一旦有「競爭」,就無法從人際關係的煩惱中脫身,無法逃離不幸。

一旦意識到競爭或勝負,必定會產生自卑感。自卑情結或優越情結都在這條延長線上,對現在的你來說,其他人不僅僅是競爭對手,在不知不覺中,其他所有的一切,甚至是全世界,都會被你視為「敵人」。

只要你置身於競爭之中,內心就無法得到片刻安寧。

把人際關係當成是競爭,認定別人的幸福就像是「自己的挫敗」,才無法給予祝福。一旦脫離了競爭的模式,就沒有勝過別人的必要,也就可以從「可能會輸」的不安中解脫,打從心底祝福他人,甚至為他人的幸福提供更積極的貢獻。當對方陷入困境的時候,總是讓你想伸出援手的那個人,對你而言,就是「夥伴」。

只要可以感受到「人人都是我的夥伴」,對世界的看法都會有所不同。

由權力鬥爭到復仇

要賦予過去所發生的種種什麼樣的意義,這是「現在的你」要面對的課題。

私人的憤怒(私憤)和針對社會上的矛盾、不公所產生的憤怒(公憤)是不同的。私人的憤怒很快就會冷卻了,但是公憤卻會長久持續。發洩私憤的這種憤怒情緒,不過是為了使他人屈服的工具罷了。這兩種憤怒不一樣,因為公憤超越了個人的利害關係。

如果被痛罵一頓,我會仔細思考那個人心裡暗藏的真正「目的」是什麼。不只是當面謾罵而己,只要對方有任何舉動會引起你的憤怒,都可以認定對方是在挑起一種「權力鬥爭」。

像是小孩會藉著調皮搗蛋的行為戲弄大人。通常是為了吸引別人的注意力,所以會在大人真正發火之前就收手。不過要是對方己經發了脾氣,卻還不住手的話,那麼真正的目的應該就是為了「戰鬥」吧。想藉著勝利來證明自己的能力

對方只是為了刁難你、挑釁你,想藉著權力鬥爭讓不服氣的你屈服而已。你如果真的動怒了,就正如對方所願,進入了權力鬥爭的關係中。所以,不管是什麼權的挑釁,都不可以被煽動。

假設你在爭論中壓制了對方,對方也爽快地認輸了。可是權力鬥爭不會在這裡就束,在鬥爭中落敗的一方會進入下一個階段,也就是「復仇」的階段。

人際關係一旦進入到復仇階段後,當事人雙方想解決這個問題,幾乎已經是不可能了。為了不變成那樣,當對方挑起權力鬥爭時,絕對不要隨之起舞

認錯不等於「承認失敗」

當對方開始挑釁,而你也察覺到那是權力鬥爭的時候,就要盡快從中脫身,不要回應別人的行動。

不必依賴憤怒這種工具。

憤怒之外的有用溝通是語言,可以用語言進行溝通。相信語言的力量和有條理的語言。

就算在自認為站得住腳的情況下,也不要刁難對方。人啊,一旦在人際關係中確信「我是對的」,那瞬間就已經一腳踏入了權力鬥爭。

我是對的,就代表對方是錯的。當你這樣想的同時,討論的焦點就已經從「意見的正確性」轉變成「對待別人的方式」。總之,確信「自己是對的」會和「這個人錯了」的想法連結起來,進而變成「所以我必須贏過他才行」這種勝負爭奪戰。完全就是權力鬥爭。

如果你認為自己是對的,那麼不管其他人的意見是什麼,都應該在這裡畫下句點。

承認錯誤、表達歉意的言詞,還有脫離權力鬥爭,這些都不是「挫敗」。

所謂追求卓越,並不是透過跟其他人的競爭來實現的。

執著於勝負的話,就沒辦法做出正確的選擇。

如何面對「人生任務」

無法把其他人當成「夥伴」,只覺得是「敵人」,那是因為失去勇氣的你在逃避「人生的任務」。

在阿德勒心理學中,對於人類的行動與心理層面都提出了很明確的目標。行動面的目標有「獨立」和「能與社會和諧生活」兩項。而支援這項行動心理面目標則是「我是有能力的」,以及「人人都是我的夥伴」這樣的認知。這些目標將在面對阿德勒所說的「人生任務」時達成。

阿德勒將這些過程中所產生的人際關係分為「工作的任務」「交友的任務」以及「愛的任務」三項,統稱為「人生任務」

「任務」指的是人際關係中的距離還有深度。為了強調這一部分,阿德勒曾經以「三種羈絆」來說明。

當一個人以社會中的一分子而活著的時候,就不得不直接面對人際關係,這就是人生的任務。在「不得不直接面對」這層意義上,正是一種「任務」。

以距離和深度來考量的話,工作上的人際關係可以說是難度最低的。因為工作上的人際關係有一個很明確易懂的共同目標,那就是成果。即使過程中有些合不來,還是能互相合作;應該是說非合作不可。當彼此之間的關係只限於「工作」時,只要工作時間結束或換了工作,雙方就會變回不相干的陌生人。至於會在這個階段人際關係中受挫的,是那些被稱為尼特族或繭居族的人,這些人完全只是為了逃避「工作中所牽連的人際關係」,問題 的核心還是人際關係。

紅線與頑強的鎖鏈

「交友的任務」是工作之外、更廣義的朋友關係。雖然不像工作那麼有強性,但無論在跨出第一步,或是關係上的加強都比較困難。

朋友人數的多寡是完全沒有意義的。這一點和愛的任務也有關連,真正應該要考量的是彼此關係的距離及深度。

只要你改變了,周圍也會跟著變,而且是不得不變。阿德勒心理學並不是一個改變別人的學說,而是為了讓自己改變的心理學。不是等待他人的改變,也不是等待狀況改變,而是由你主動踏出第一步。

 「愛的任務」分成兩個階段來思考。一個是所謂的戀愛關係,另一個是家族關係,尤其是親子關係。工作、交友以及延續下來的三個任務之中,愛的任務應該是最困難的吧。

 阿德勒並不認同束縛對方的行為。

人只有在感覺「只要和這個人在一起,就可以自由盡情地展現自我」的時候,才能真正感受到愛。

阿德勒說:「如果想要和睦生活在一起,彼此就必須處於人格對等的狀態。」

戀愛關係或婚姻關係中有「分手」這個選項。但親子關係在原則上是辦不到的。如果說戀愛是以紅線結合的關係,那麼親子之間就像是扣上了頑強的鎖鏈。最糟的是「保持現狀」,停留在目前的狀態下。

人是無法獨立生存的,只有置身於社會的脈絡中,才能稱之為「個人」。也因此,阿德勒心理學將個人的「獨立」及置身於社會的「協調」視為重大目標。至於如何才能達到這些目標呢?阿德勒說,請面對「工作」「交友」與「愛」這三項人生中不得不直接面對的人際關係任務吧。

不要漠視「人生的謊言」

阿德勒指出,像這樣找出各種藉口來逃避人生任務的情形,稱為「人生的謊言」。

決定你生活型態(人生態度)的,不是別人,而是你自己。

現在我們應該討論的,不是善惡,也不是道德問題,而是「勇氣」的問題。

從擁有的心理學到使用的心理學

阿德勒心理學並不是「擁有的心理學」,而是「使用的心理學」。

佛洛伊德式的因果論是「擁有的心理學」,最後注定要走入決定論。阿德勒心理學是「使用的心理學」,決定權在於你自己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aciququ 的頭像
    caciququ

    caciququ的部落格

    caciquq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